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国际国内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物流和人流增长迅速,这为病媒生物的迁移和新发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出现提供了更快捷、更便利的条件,出现了诸多新发病媒生物性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同时一些原有的病媒生物性疾病也死灰复燃。这种新的形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将面对病媒生物及其疾病风险的挑战。
开展病媒生物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对病媒生物潜在的危害风险进行评估,而且可以认识风险,以便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各级领导机构针对病媒生物性疾病及病媒生物进行预警与控制的计划、决策等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减少疾病的发生,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下面以鼠类为例,说明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方法。
审查
启动鼠类病媒生物风险评估,应先审核需求情况,检査是否做过类似的病媒生物风险评估,如果已经做过,应确定是否有效,仍然有效的不再进行新的病媒生物风险评估。需要开展此项工作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成立工作组
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风险评估,工作组通常由鼠类病媒生物领域专家、风险评估专家、管理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专家组成。工作组成立后应首先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范围和计划,以及评估的方法和程序,而后由工作组成员分工负责,完成评估报告,并撰写相应的技术文件。
信息收集
正式开展风险评估前应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在评估过程中还应继续查询和补充相关信息。
基本原则
1.符合性原则:鼠类危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及程序应符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2.标准性原则:鼠类危害风险评估的方法、程序和原则可适用于鼠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鼠类骚扰危害的风险评估,具有标准的效力。
3.灵活性原则:根据评估对象和使用者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应能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例如对具体鼠种、鼠源性疾病可做必要的调整。
鼠类危害风险评估步骤
1.风险评估的程序
2.鼠类危害识别
鼠类具有传播疾病和对城镇居民的骚扰作用。鼠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鼠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评估应围绕这三个环节进行分析。并选择重要的、相对稳定的决定鼠类危害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来设计风险评估表。
3.鼠类危害描述
根据鼠类危害的各有关要素判断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
4.鼠类危害暴露评估
鼠类危害风险判定参考指标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鼠类密度监测方法参照 GB/T 23798-2009。
5.鼠类危害风险描述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灾难程度矩阵来划分鼠类危害风险评估水平等级。
6.风险等级划分
6.1 划分原则
通过对各风险要素的收集整理,对各项指标采取定性风险分析的方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设定4个风险评估水平,低度风险(I级);中度风险(Ⅱ级);高度风险(Ⅲ级);极高风险(Ⅳ级)。
6.2低度风险(I级)
鼠密度极低、传染源、传播途径各因素风险等级为“低度风险”;或个别因素风险等级为“中度风险”,但预防和控制措施全面有效。
6.3 中度风险(Ⅱ级)
鼠密度较低、传染源、传播途径各因素中某些因素风险等级为“中度风险”,有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或个别因素风险等级达“高度风险”,但预防和控制措施全面有效。
6.4 高度风险(Ⅲ级)
鼠密度较高、传染源、传播途径各因素中多数因素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有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或鼠源性疾病普遍发生、传染源、传播途径中个别因素风险等级达“高度风险”,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或传染源、传播途径中个别因素达“极高风险”,但预防和控制措施全面有效。
6.5极高风险(Ⅳ级)
鼠密度很高、传染源、传播途径各因素中多数因素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或鼠源性疾病大量暴发、传染源、传播途径各因素中个别因素达“极高风险”,但缺乏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全面有效。
形成鼠类危害风险评估报告
鼠类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应全面系统地形成文件,并与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为确保风险评估的可靠性,需要有风险评估整个过程的记录,便于其他风险评估人员能重复或修正风险评估结果。
正式的风险评估报告和摘要应指明限制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和假设因素对风险评估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重新评估
当获得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时,能够对鼠类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以达到预计评估可靠性。鼠类危害风险评估人员需要对目前已经预测到的风险评估等级与已报告新的鼠源性疾病数据进行比较。再次重新进行鼠类危害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