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是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PCO)的一大杀手锏。自20世纪40年代,人工有机合成杀虫剂发明并推广以来,杀虫剂在控制鼠疫、疟疾、黑热病等传染病,以及降低有害生物密度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成就与隐患并存。长期单一地使用化学杀虫剂,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抗药性等棘手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防制有害生物。在此背景下,有害生物综合防制的理念应运而生。
著名的陆宝麟院士提出:
一般防制与应急防制
针对不同的情形,有害生物防制可以分为一般防制和应急防制。
一般防制是指在非应急状态下,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物理等防制手段为辅的综合防制。
应急防制是指在病媒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和其他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时,以化学防制为主,环境治理、物理防制等防制手段为辅的综合防制。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指根据有害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点,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有害生物的孳生、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环境治理包括环境改造和环境处理。
环境改造是指通过公共场所、卫生基础设施的改造和修建,以及河道、阴沟、阳沟和污水沟等排水沟渠的改造等来减少或消除有害生物孳生地。
环境处理是指垃圾清理、翻盆倒罐、孔缝填堵等孳生地清除措施。孳生地是有害生物孳生繁殖的场所,是有害生物发生的源头。
不同的生物,孳生地不同。蚊的孳生地是水,比如淡色库蚊主要孳生于污水,中华按蚊主要孳生于水稻田,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小型容器积水。蝇类主要孳生于垃圾堆、粪便等腐败有机物。蟑螂主要孳生于温暖、潮湿、有缝隙、靠近水源和食物的场所。鼠类主要孳生于环境脏、乱、差并且有食物来源的场所。
物理防制
物理防制是指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声、光、电、温度等物理条件来捕杀、诱杀或驱除有害生物。物理防制简便易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长期使用相对成本较低。最常用的方法是物理防护和机械捕杀。
物理防护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如金属、网、板等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建筑物内的方法。比如防鼠网、挡鼠板、风帘、风幕机、纱门、纱窗等。
机械捕杀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装置对有害生物进行捕杀的方法。为提高捕杀效果,经常会加上诱饵、灯光等各种引诱剂。比如鼠夹、鼠笼、蟑螂诱捕器、诱蚊灯、灭蝇灯等。
化学防制
化学防制是指利用化学杀虫剂杀灭或驱赶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制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杀虫药剂、施药器械和防制方法的合理配合与正确应用,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合理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杀虫剂的利用率和控制效果。主要的施药方法有撒布、涂抹、喷雾等。要针对不同的防制对象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和剂型。
生物防制
生物防制是指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生物防制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多数有较长的持续控制作用;但缺点是,人工培养和在外界自然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灭虫起效相对缓慢,特异性较高。用于生物防制的生物可分为两类,即捕食性生物和致病性生物。
捕食性生物,即天敌,如鱼、蜻蜓、剑水蚤、水生甲虫、捕食性蚊等。
致病性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线虫、寄生蜂等。
目前,已经有一些生物防制方法得到实际应用。如在城市观赏性水景,投放柳条鱼、金鱼等食蚊鱼;对无法清除的水体,投入苏云金芽孢杆菌或球形芽孢杆菌等灭蚊幼缓释剂;在蟑螂防制时,可选用绿僵菌、蟑螂病毒等微生物制剂。
遗传防制
遗传防制是通过改变或移换昆虫的遗传物质来降低其繁殖势能或生存竞争力,从而控制或消灭一个种群。
例如,释放大量用射线照射、化学剂、杂交等方法处理的绝育雄虫,令其数量远远超过目标种群,迫使雌虫与这些绝育雄虫交配,产出未受精卵,从而控制或消灭目标种群。在美国的库拉索岛,通过采用释放绝育雄蝇的方法,曾成功地防制了危害牛群的嗜人锥蝇。但此法需要配合的条件要求很多,实用性不大。
法规防制
法规防制是指利用法律或条例规定,防止媒介节肢动物的传入,对某些重要害虫实行监管,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消灭某些害虫的工作。法规防制通常包括检疫、卫生监督和强制防制三方面。
目前出台的法规、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和各地方出台的《爱国卫生条例》等。病媒生物防制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团体标准,也使有害生物防制工作更加规范化。
有害生物防制方法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防制对象和防制场景,制定相应的防制技术方案。首先是保证能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密度和危害,其次是所采用的防制措施要经济、安全、环保,最后是在防制结束时要对防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防制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