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国家发布了新一版的新冠防控方案,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比于第八版,更新了不少内容。本期,我们将聚焦于消毒技术的有关内容,看看到底有哪些变化。
更新1:
强调疫源地消毒与预防性消毒的区别
第九版防控方案中有关消毒技术的指南更名为“新冠肺炎疫情疫源地消毒技术指南”,而第八版则为“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结合5月30日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可见,新版防控方案更加科学了,因为防控方案一直是聚焦于疫源地消毒的。
那么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怎么做呢?请查阅《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中“公众预防性消毒指引”。这里需要我们区分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分为两种情况: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是指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预防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更新2:
强调消毒技术的科学化
基于前段时间网络曝光的入户终末消毒简单化、粗暴化,新版方案要求科学选择消毒方法。关注点有3个:
一是
一是拒绝一“喷”到底。要根据环境风险、污染程度和物品特性,灵活选择消毒剂喷洒、喷雾、擦拭、浸泡等消毒方式。
二是
二是增加空气物理消毒方式。对于空气消毒,不能一味采用化学消毒剂气溶胶喷雾,其实也可以采用经验证安全有效的其他消毒方法,比如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或其他安全有效的物理消毒方法。
三是
三是肯定“时间”消毒的作用。新版方案提出可以采用密闭封存、长时间静置的处理方式,肯定了“时间”这一消毒利器,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对于某个几天内不会使用房间,是不宜立即入室消毒的,会增加消毒人员的暴露风险。
对于可以静置多长时间,新版方案并无说明。对此,我们可参考江苏省的建议,采用常温干燥条件下(环境温度20℃以上)密闭封存15天以上(如污染严重或环境温度较低要延长封存/静置时间)。
更新3:
强调消毒区域的精准化
要拒绝消毒区域上的一味求全,而将整个房间不留死角全面消毒。消毒的重点应该是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高频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为此,要借助精细化的流调信息,实施消毒区域的精准化,而不要泛化。
更新4:
强调消毒前沟通的重要性
入户前,应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充分沟通,了解家中环境和物品的具体情况,了解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中的活动轨迹,确定污染范围,根据环境风险和物品特性开展评估。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且可以进行消毒处理的环境和物品,应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但不能消毒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用密闭封存或静置等方式,确保达到无害化。
消毒前,将消毒时间、消毒范围、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详细情况告知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后,再实施消毒。
更新5:
强调制定复杂环境的消毒技术方案
对于农村、城中村等复杂环境类型,由于人员组成复杂、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物品种类繁多等特点,在消毒前要做好家畜、家禽处理及灭蝇灭鼠等工作,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且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实施消毒,避免方案形同虚设的情形。
更新6:
强调空气化学消毒的用量
方案仍然指出室内空气的终末消毒要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执行,但同时对消毒剂的用量做出了调整,主要变化是:二氧化氯要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气溶胶喷雾量按照20mL/m3进行即可,老版方案的推荐用量是20mL/m3~30mL/m3。对此,大家可以关注下。
更新7:
突出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地位
双长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具有腐蚀性小、基本无漂白性、有累积活性等特点,新版方案对其使用进行了推荐,如地面、墙壁、不耐腐蚀的物表可用 2000mg/L 的季铵盐类消毒剂喷洒或擦拭;衣物可用1000mg/L 的季铵盐类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后,按照常规清洗。
更新8:
强调消毒评价的重要性
消毒后仍然可能存在病毒核酸片段,导致环境采样阳性,因此消毒评价工作就是最后的尚方宝剑,否则消毒人员有理说不清。
新版方案指出,所有疫源地现场消毒均应进行过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WS/T 774-2021)相关要求,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